
微信掃一掃
西海岸新區一處立交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著,按說這是便民利民的工程,可附近的業主直呼心里太苦!
在耿女士提供的視頻當中,人行道上出現了一處兩米多長,半米多寬的大坑,坑里掉落著碎石板和土塊,被幾個警示錐形帽簡單的圍了起來。這處有坑的人行道就位于昆侖山南路天和小區附近。
雖然現在豎起了綠色圍擋,里面的大坑也被蓋住了,可畢竟5月30號發生過墜落的事件,大家不得不擔心了起來。
耿女士:我們就擔心以后還有別的坑,因為孩子比較多,(坑)正好處在小區門口。
孫女士:在人行道上突然塌陷,我們要是正在走道突然掉下去,人就掉在坑里了,這個坑很深,底下都是大石板子都是水,真的很危險。我們希望盡快修好,把我們的人行道給恢復了。
行動員看到,現場可供行人行走的地方十分狹窄,電動車無法通過,只能在大馬路上貼邊逆行。附近天和小區的居民說,危險的地方遠不止這一處大坑。
孫女士:這就是我們小區門口,現在沒有一個調頭或者過馬路的口。
戴女士:沒修這個立交橋之前我們前面是有調頭的地方的,不管是車輛還是電動車都有,我們小區封閉了有兩三個月了為了修這個立交橋?,F在都給我們堵死了,沒有路口調頭。有時候早上起來為了調頭四五十分鐘走到我們小區對面,你說可笑不可笑。
居民們說,小區門口由北向南修建了長昆立交橋,雖然方便,可自己小區的出行受到了極大的影響,如果想過道,行人必須冒著危險橫穿馬路,通過綠化帶里的一條泥巴小路走到對面。而車輛要想去到對面,更是費時費力。
戴女士:我們原來的調頭路口就在這兩個牌子中間,漓江路(路牌)這里有個正常的調頭路口,現在沒有了,現在要出行,只能順著這個彎道延續向西走,現在已經看不清了有霧,很遠,多的時候需要四五十分鐘才能到我們小區對面。
車輛要想去到對面,確實沒有從天和小區直接過道的通道,必須要一路繞行,上橋再下橋,每天這樣出行,居民們實在接受不了。
孫女士:現在我們就要求,在我們小區門口的兩側,或者哪個地方,開一個正常的路口,方便我們行人或者車輛的出行。
戴女士:在這片我們希望設一個紅綠燈口,解決我們調頭的問題。
那么這個大坑應該如何處理,居民們提出的訴求能否得到妥善解決,行動員首先聯系了西海岸新區城市管理局。
西海岸新區城市管理局 排水科 工作人員:我們昨天巡查時候發現這個地方塌陷了,我們第一時間先把那個地方圍起來了。只要是市政養護范圍內的排水設施,我們都有臺賬。落實這個塌陷的暗涵不屬于我們市政的養護范圍,應該是屬于靈山衛街道辦事處的養護范圍。(就是說圍擋是咱圍起來的,但是后期修復是要他們來修)對,因為我們也給靈山衛街道的領導也發過信息,發了一個工作提醒的函。如果他們要過去修的話,我們就把圍擋撤掉。
排水科的工作人員表示,此處之前是一個有蓋板的明溝,雖然不屬于市政養護范圍,但發現后擔心出現安全隱患,第一時間做了處理,并通知了轄區。隨后行動員聯系了轄區靈山衛街道辦事處,很快工作人員趕到了現場,進入到圍擋里查看。
靈山衛街道辦事處 城市管理中心陳衛:市政設施2017年以后改革,所有市政設施沒有下放給辦事處,還得他們部門來管護,不是有樓板嗎,有可能上機械壓下去了。不是應該我們來維修,他們怎么說的我不知道。按說城管局應該來看看現場,來確定確定,一塊弄也行,為了把這個事盡快解決了。
街道辦事處和城市管理局的工作人員都表示,出現問題的道路不在自己管轄內,應該由對方來負責。行動員也納悶了,道路出現問題,怎么就不能確定責任盡快維修呢?面對當務之急的大坑,兩個部門都表示可以先協調把大坑維修上。
那么對于居民們關心的,開設調頭路口的事情又該如何處理,行動員聯系了西海岸新區交通運輸局。
西海岸新區交通運輸局建設管理科 工作人員:天和小區情況比較特殊,不修立交的時候也是那種情況。我們這邊需要根據交警,相關部門,包括邀請專家一塊論證看看。目前從技術上看,天和小區那邊不太具備開路條件。因為昆侖山路有高差,兩個高差比較大,正在考慮中,方案沒定之前我們不太方便說。
大家應該先想的是如何把道路上的這個漏洞給修好了,而不是先撇清自己的責任。你撇了半天責任,說這么多。老百姓還是會記得你沒有把路修好,還不如勇于擔當,讓群眾們看到你有所作為。
今日房源推薦
聯系時請說是在西海岸生活看到的
掃碼查看更多
掃一掃添加群主
邀請進二手群、交流群、求職群、優惠群
進群請備注